沙头街餐厨资源化处理工作站。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
在广州,有越来越多的小区出现智能化回收设备,市民可扫码扔垃圾来积攒环保金;在素社街道,绿化垃圾有专门的收集存放室,从源头上减少露天堆放扰民的情况;环卫收运系统与资源回收系统“两网融合”已成为广州垃圾分类的特色模式之一……近年来,广州持续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路子。近日,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,以更大决心、更大力度推动垃圾分类各项工作落细落实,全链条提升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体系,在全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。
分类投放:智能设备方便易用
扫一扫机器上的二维码,然后将积攒的纸皮、玻璃瓶、泡沫分门别类扔到回收箱自动称重,此时,APP账号自动完成积分计数……在黄埔区黄埔花园社区,“扫码扔垃圾”已经成为居民们投放垃圾的必备动作。
黄埔花园社区现有住户3187户,常住人口9600多人,是率先引入互联网+智能分类概念的小区之一。记者了解到,黄埔花园实行“源头减量、定点投放、分类收运、智能回收”模式,投入70余万元,在原来密封垃圾箱基础上,引入第三方安装“呐吉岛”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,升级改造为互联网+智能投放,并采取准确投放积分兑奖的方式引导广大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。
在家里分好类,然后扫码准确投放垃圾,就能轻松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,账户上多的“回收”资金还可提现。住户王先生感慨:“现在小区住户都完全习惯把生活垃圾分类投放,你看,整个小区干净又舒心!”
黄埔区呐吉岛智能回收设备。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
据了解,引入互联网+智能投放后短短500多天,回收各种可回收物近125.6吨。2011年开展垃圾分类以来,黄埔花园把垃圾分类纳入网格化管理,实现“以党建引领,志愿者自治、专收专运、应收尽收”的精准分类模式。如今,社区创建“环境友好家庭”1639户,知晓率、参与率为100%,投放准确率为90%,减量效果明显。
黄埔花园社区是广州数百个精准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的缩影。今年,广州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覆盖范围要进一步扩大,在越秀、海珠、荔湾、天河、黄埔、番禺6个整区和白云等其余5个区的22条街(镇)全面推进示范片区建设,将覆盖1199万人。同时,广州还将继续推进精准分类样板居住小区(社区)创建工作。
广州还在全市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大型国企、星级酒店等5908个强制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,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机关单位绩效考核体系,在驻穗部队团级以上机关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,将垃圾分类内容纳入星级酒店、A级旅游景区、物业管理行业监管,推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扩面提质。
分类收集:绿化垃圾“入室处理”
蓝天白云、碧浪沙滩、绿树成荫……乍一看是宣传画,其实这是海珠区素社街的垃圾收集点。素社街通过对辖内垃圾收集点进行全面升级改造,扮靓辖内主次干道、居民住宅区周边的13个垃圾投放装运点、主次干道40多个临时垃圾投放点。同时,还对收集点进行规范管理。
记者了解到,除了在面板上张贴美观舒适、指引明确的宣传画,每个垃圾收集点旁还有规范明确的公示牌,上面提供管理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,实行专人定时清运保洁,并接受居民的监督,由此垃圾转运点实现了井然有序的管理。
记者从素社街道办事处了解到,素社街近年来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,持续优化专收专运流程,设立大件垃圾及建筑余泥收集点,引入第三方企业参与清运处理,同时设置绿化垃圾临时存放室,实现绿化垃圾“入室待处理”,从源头上减少露天堆放扰民的情况。另外还采用先易后难、示范推进的做法,对机团单位、餐饮企业的厨余垃圾采取强制定量上门收取,全流程统一规范收运。素社街道还严格落实有害垃圾定投定收,有害垃圾回收点覆盖全街各个社区。另外,还投入25台机械化作业车辆,加快垃圾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处理速度。
上一篇:便利店多样玩法探索夜间新消费
下一篇:两百多名台湾大学生在广州实习